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我真是皇帝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太白星现
    朝会有条不紊的进行,待群臣报告完毕,刘邦开始做总结性言,言稿是提前写好的,内容也无非是告诉大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众大臣,地方官吏们有过改之,无过加勉,再接再厉,争取再下半年里取得好成绩。

    一大通废话说完,朝会开始进行第二项,商量祭祖事宜。

    刘邦目光如炬,声音洪亮,对着底下的朝臣大声说道:“关于祭祖,这些事诸卿也不是第一次做了,别的,朕就不多赘述了。

    需要提一下的是,今年朕打算在典礼上举行一次军演,到时邀请四方贤士,乡达前来观礼,礼部尚书,兵部尚书,这事就交给你们去办吧。”

    众大臣面面相觑,“军演?原来调河西军到金陵是为了军演。”大臣们心思各异,有恍然大悟的,有故作镇定的,也有不置可否的。

    大渝实行以文治国的政策,军务与政务分离,武官不能干涉朝政,文官也不得过问军事,这种局面是大家都乐意看到的。事实上,重文轻武,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这些文官一手促成的,尽力削弱军方对朝局的影响力,在这一点上,文官集团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然而,今上自亲政以来,似乎对军队十分感兴趣,这次在祭祖典礼上举行军演,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皇帝打算将朝廷资源往军方倾斜。

    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

    武官们神情讶异,随后露出惊喜的神色,霍政脸色平静,看不出有什么想法,‘宰相党’的其余官员虽然很不情愿,却也没有拒绝。

    “一群鼠辈!”看到这一幕,蔡商觉得自己十分有必要担起朝廷重臣的责任,让皇帝陛下改邪归正,不要误入歧途。

    他出列拜道:“陛下,祭祖乃国之大事,不可儿戏,典礼事宜历年来早有定制,今年多添一项,恐怕不妥。”

    还没等他将后面的话说出来,刘邦就怒了“蔡卿以为朕在把朝政当做儿戏吗?”冰冷的声音让所有人都不由缩了缩脖子,附议什么的话也吞进了肚子。

    刘邦冷哼道:“朕不是在和你们商量,朕是在通知你们,河西军现在就在金陵城外,军演之事必须如期举行,吴应哲,陈炳!”

    “臣在!”

    “这件事能不能办妥?”两人对视一眼,躬身应道:“请陛下放心,臣定当尽心尽力。”

    自讨没趣,被骂了,蔡商阴沉着脸回到班列当中,刘邦扫视群臣“看来,有些人还不明白朕的意图,也好,趁着今日大家都在,朕就和你们好好说道说道。”

    他顿了顿,酝酿了一下感情继续道:“诸卿也很清楚,我大渝以武立国,以文治国,想当年,高祖皇帝提三尺剑,创下这不朽基业,然如今,我等不肖子孙非但没有开疆拓土,反而将祖宗留下的土地给丢了。

    梁国,南楚,北秦三国侵我山河,杀我子民,可叹我泱泱上国,只能忍气吞声,低三下四,每年还要缴纳不少财宝货物,乞求和平,实乃我大渝之国耻!什么原因?”

    底下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说话。

    刘邦拿起御案上的天子剑,拔剑立于地上“军威不盛也!因为大渝的军队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所以才会被人欺负!

    孙武说的好啊,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大渝这些年重文轻武,对于武力一直都过于忽视。

    没有人再愿意拿起武器和敌人作战,也没有人愿意参军。长此以往,将不成将,兵不成兵,我大渝的江山岌岌可危矣,

    你们都是饱读诗书的儒士,是朝廷栋梁,治理国家离不开你们,所以你们看不起那些只会抡刀子抡枪,只会打打杀杀的武人,认为和他们同朝为官是玷污自己的身份。

    可是你们扪心自问,假如没有这些你们眼中的粗人,糙汉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何来你们今日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

    诸卿家里都有不少地宅,房产,财宝,美人,过得日子甚至比朕这个皇帝还要舒坦。

    可是当强敌入侵,家国沦丧时,这些还是你们的吗?不是!他们都会成为别人的战利品,你们辛苦打拼了半辈子,才得来的富贵日子也就到头咯!朕的这些话,诸卿以为实否?”

    武官们各个扼腕扺掌,面红耳赤,激动的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皇帝陛下这番话简直说在了他们的心坎里。

    “陛下英明!”武官们齐齐跪地参拜,文臣们则垂不言。

    国在家在,国亡家灭,这个道理就连目不识丁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些精英人士没理由不明白,既然明白,为何看着大渝军力一年不胜一年,偏偏熟视无睹呢?

    “哎,都是利益惹的祸啊。”刘邦心中感慨。其实刘邦想的还是有些片面了,文官之所以打压军方,一方面是因为利益,最主要的是,他们是怕军方坐大,君主会起不该有的心思。

    甲兵兴盛,皇帝就会准备打仗,到时,劳力伤财,耗费国帑,他们这些年所建立的太平之景瞬间会化作泡影。

    刘邦心里想的这些,大臣们想的却是另一些,重视军队,这是新皇亲政后,向外界表达出的第一个施政理念。

    这个理念在他们看来,是如此的不可理喻,离经叛道,可是谁能阻拦呢?河西军都已经调来了,军演的事情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直到这一刻,所有人这才意识到,那个坐在高位上的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贵族少年,而是可以主宰所有人命运的皇帝!

    蔡商丢了面子,被那些政敌嘲讽,心情自然不会很愉悦,他卯足了劲,打算在之后的事情上找回场子。

    朝议终于进行到了最后一项——察举选官!

    说到这,就必须提一下大渝的选官制度。

    大渝选官采用‘察举制’,每年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

    这套制度在实行之初,能够为国家筛选出不少适用的官吏,而且也能打破世卿世禄制度的束缚,使许多没有背景的有才之士得以进入朝堂,巩固中央集权。

    但凡事都有利弊。察举制也不例外,在实行了很长时间后,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其中最致命的一点就是,由察举而成为官吏的士人只占总官吏人数的极少部分,而且有许多小人利用察举机会,或贿赂或靠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被察举对象。

    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这样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

    为了弥补其缺陷,自秦以后,历代君王都对此作了不少重要的改革;其中察举的有关科目在人数上时有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是各郡按人口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荐举名额。仁宗皇帝执政时,按人口不同确定名额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的统治需要,于是就变成了从多方面考虑荐举名额。

    而这些名额,就是朝堂上,各个势力角逐的目标——谁得到的名额多,就说明谁的势力强。这是最能反应朝局变化的一个参考。

    蔡商今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这个,以往,‘太后党’得到的名额总是远少于‘宰相党’,如今,‘宰相党’被他打的节节败退,如果在这件事上一举拿下霍政,‘太后党’才可以名副其实地说自己已经崛起。

    议事刚开始,朝堂上就立刻吵成一团。

    两拨人争锋相对,各说各的理,到最后,开始互相揭短,恨不得将对方生撕一样。刘邦坐在御座上一言不,静静看戏。

    ‘太后党’与‘宰相党’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势力,蔡商希望增加河西,豫州的名额,是因为他是河西,豫州家族的代言人,霍政希望增加江南,扬州的名额,也是因为他是江南望族的代言人。

    河西,豫州望族大部分都是北方望族,自从大渝十年前战败之后就一蹶不振,家族南迁至此,这和江南,扬州的本土南方望族产生了矛盾。

    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北方望族还是丧家之犬?几年来,北方望族被打压的抬不起头,太后为了抗衡宰相,于是开始扶持北方望族,这才有了‘太后党’今日之规模。

    可以说,今日朝议,是‘太后党’与‘宰相党’的一次决战。

    两拨人像两只斗鸡一样,脸红脖子粗,表完言论之后,刘邦开始做最后的裁决,“宰相德高望重,江南,扬州之地学风优良,所以朕打算增加这两地的荐举名额,其余各地,名额不变!”

    听到这话,蔡商傻眼了,其余跟随他的‘太后党’官员也傻眼了,皇帝话说的很明白。

    因为霍政德高望重,所以才同意他的意见,这也就是说,皇帝选择了宰相,而放弃了他们!而且听这意思,皇帝似乎刚才压根没有听他们之前说的那些废话。

    刘邦看着如丧考妣的‘太后党’官员,心中冷笑不止,没错,关于这件事,他早就有了决断,‘太后党’注定是要一败涂地的,因为他们看不清大势,投靠错了主子!

    如果说,刘邦亲政以前,这些人还以太后为尊是顺从大势,为了自保,而如今刘邦已然亲政,他们还不思悔改,紧抱太后大腿,这就是找死!

    尤其是蔡商,顾让,等几个‘太后党’的领头羊,他们最近的行为,其贪得无厌,卑鄙无耻,已经让刘邦失望透顶。

    此时,‘太后党’官员真的有些害怕了,细细想来,他们今日在大朝议上竟一无所得,祭祖的事情是‘宰相党’一手督办的,军演的事情他们也没插上手,最后的角逐更是惨败。

    “陛下,抛弃我们了!”这是所有‘太后党’官员此时心中所想。刘邦没有理会他们,一甩袍袖“退朝!”

    出了殿门,蔡商等人急急忙忙地往后殿走去,皇帝一意孤行,‘宰相党’又倾力支持,他们已经无计可施了,现如今,只有太后才可以力挽狂澜。

    大臣们下朝,刚走了没几步,突然有人惊呼“你看,天上!”

    所有人都抬头看,只看了一眼,就满面惊恐,只见,正南方,一颗璀璨耀眼的星辰,不知何时挂在了晴朗的苍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