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重回北魏 > 第十八章 密语
    郑娘子对父亲的语气转变很是诧异,不久前父亲还对那少年郎君甚为不满,怎么只一会儿就转变了态度,不过这不是她能问的,答道:“是”。郑懿正要接着几句,听见斋房外面传来交谈声,其中一个声音温和,一个略显苍老,郑懿知道这是父亲郑羲和南部尚书李冲。昔年李冲的兄长李承曾经在荥阳担任太守,郑家作为荥阳的地头蛇,就是在那个时候与李家相善结交,后来李冲得到太后宠遇,郑家与李家结亲,郑家次子郑道昭迎娶了李冲的长女。郑氏也因此得到李冲的举荐,一步步高升。郑懿起身快步走出斋房,看见李冲正在搀扶着老父。父亲斑白的白发和满脸皱纹,花白的胡须,与旁边的李冲相映成趣。李冲年岁不是很老,今年正好四十岁,已经有了不少白发,但是面色却很健康红润,而郑羲却已经六十五岁了。看着与自己同年而生的李冲,郑懿深感同人不同命,李冲现在担任南部尚书这种正二品高官,自己却是从五品,其间差距地之别,就是自己父亲也是比他低的从二品,在公开场合下老父也得对着人家称一声“下官”。郑懿上前几步搀着老父,对李冲点头道谢,对着老父道:“大人,身体可还暖和?”老父年高,平城地处寒冷,年轻人还好,老父这种年近七十的老人真的很不舒服。“好,好,陛下以为父年衰,特意赐了手炉,你摸摸,手上正暖着。”郑羲看着长子答道。李冲松开扶着郑羲的手臂,也笑道:“亲家世任三朝,忠心二代,陛下太后多倚之。”郑羲听了李冲的客气话,笑了笑。他知道李冲这话完全是客套,他自己在皇帝那里可以是没啥知名度,皇帝对他也只是不疏远不亲近,今给他赐了手炉也只是看他年高懋老,别无他意。进了斋房,郑懿命奴仆关上门,郑娘子也上前向郑羲和李冲问了礼,和阿父一起扶着郑羲走到左室的座榻上,叫人搬来碳炉。郑羲坐好,看着郑娘子笑道:“瑛娘难得来一次,怎么不出去游玩,我们这些长辈自有仆人伺候,不劳你们辈烦。”郑娘子听了脸色微红,道:“孙女午前就去游玩了,祖父大人一直在驾前,孙女想待祖父大人回来再与长孙妹妹去游玩。”到这里,想起了被她拉到别室的长孙沁,刚刚因为阿父叫她,所以就让长孙沁独自留在别室,没想到阿父问完话祖父也回来了,恐怕长孙妹妹要等急了,忙道:“长孙妹妹方才来做客,还没见过祖父呢?孙女这就去叫她。”对着郑羲和李冲,郑懿行了礼就去找长孙沁。郑羲看着匆匆而去的四孙女转过门帘,对郑懿问道:“今日可有人来拜访?”郑懿想起刚刚离去不久的“通家”之后,或许老夫知道是谁。答道:“午后有个少年郎君来过,看衣着出身国族,自称与我家有通家之谊,儿也不知是真是假,方才离去不久,未知大人可曾看见?”郑羲听完,和李冲对视一眼,眼中迷惑,又问道:“这少年郎可曾通过姓名,家世?”“未曾,儿问过,那郎君只不便。”郑懿答道,拿起起身拿起桌上郑娘子放置的书信道:“这是那少年郎君留下的信函。”郑羲接过信函,看着信函上的几个字:“咦!给瑛娘的吗?”完看着郑懿。“是的”郑羲将信函递给李冲,道:“这几个字书迹颇为有力,深刻,与当世有异,亲家见识广博,可识得。”李冲接过来看了一眼,觉得眼熟,他记性很好,又仔细看看,想想,思路清晰起来。倒吸一口冷气惊道:“是他?”郑羲看李冲神情惊讶,也严肃起来,问道:“这是何人笔迹?”李冲放下信函,抚了抚胡须,道:“这是宫里的笔迹。我经常在陛下身边,见过这笔迹书法,是二皇子书迹。”“啊!”郑羲也是吃惊,正欲开口,忽然听见一声惊呼。抬头看过去,发现是四孙女和长孙家的娘子。发出惊呼的是长孙沁,她刚刚在别室等了好一会儿,心中无聊,郑家阿姊进来告诉她祖父回来了,长孙娘子也是懂礼貌的,自然主动提出来给郑府君问好。两人进了左室,正好看见李冲手中拿着信函,出于晚辈礼貌,想着待长辈们叙完话再问安。同时也对刚刚让她难做人的无礼少年郎好奇。突然听到了李冲出了少年郎君的身份竟然是二皇子,忍不住惊呼出声,抓紧了郑娘子的手,看着郑娘子的眼睛道:“阿姊,我和阿兄莫不是惹了祸事?”由不得她不害怕,他父亲的长平王王爵得来可是有些波折的,不是依次继承,而是她祖父向朝廷自叙祖宗功绩才得以从公爵恢复的,这就是个记录在案的案底。现在听午前起了冲突的郎君是当今皇子,想起差点被她用马鞭抽打的胖子可是称那二皇子二弟的,心中不由得害怕起来。郑娘子刚刚听到李冲的话心中也是震惊,不过她素来稳重,并没有表现出来。听到长孙沁的话,想起她们差点与皇子动起手的事,也不知道怎么安慰,毕竟她也不知道那个大皇子的性情,会不会向皇帝告刁状。郑懿听了长孙沁的话,察觉出其中还另有故事,看长孙沁紧紧抓着女儿,以为其中还有他不知道的隐秘,急忙问了女儿是否有什么遗漏没。郑娘子得了长孙沁同意,把她和她兄长与大皇子的冲突叙述了一下。在场之人没想到还有这种事,郑懿知道了这事和女儿没关系,心也放下了,看着冲和老父,看他们怎么,他对长孙沁的事不想追问,也不想掺合,自然也就不会开口什么。郑羲听完也沉默不语。在长孙沁焦急的等待之后,最后还是李冲开口道:“这原也不是什么大事,所谓不知者不为罪,陛下宽厚深明大理,不会追究的,再者,二皇子既然劝阻了大皇子,就不会去陛下面前什么。”李冲这话不代表他有什么立场,而是他本性如此,李冲为人宽厚温和,不与人争吵,不管是下属还是同僚都很信服他,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他这几句话既是真心话也是在宽慰长孙娘子。放在郑家身上,他们就不会什么,长孙氏是好是坏与他郑氏无干,他们也不会去什么话,淌什么水,没有好处的事情他郑羲不干,这也是他这几十年来总结的一点经验。郑羲待李冲完,向郑懿使了个眼色,郑懿领会,这是大人有话想和李冲私下。就忙带着女儿和尚在忧心忡忡的长孙娘子,几个奴婢走远了,跨过门阶时还带上了门。郑羲估摸着郑懿他们走远了,开口道:“听宫里面都,二皇子雅好诗书,亲家公知否?”“后宫里面都宫里有个秀才,的就是二皇子。二皇子涉书繁杂,公即任秘书监,也当知一二。”因为秘书监的职责其中之一就是管理国家艺文图籍,二皇子常去白台取各种书籍,所以李冲才有此一。“亲家公久随陛下左右,观陛下以皇长子,次子若何?”郑羲这话问的不合适,有点僭越的意思,李冲不大想回答,道:“当慎言,此非人臣所宜言。”郑羲见李冲不愿意答复,知道他生性谨慎,刚刚他的问题的确让李冲为难。错非两家亲近非常,他也不会跟李冲这个话。“今日所言出得我口,入得你耳,再无第三人知,有何不可。”李冲还是摇头闭目不语。郑羲站起身,边踱步边道:“我们这些北人陷身敌域,求生至今,殊为不易。而幸不绝诸华,今上心向治道,正要大兴文治。这正是我等的机遇。当此以夏变夷,千载良机之时。与不取反受其咎。你常在陛下身边出入,对此心知肚明,如何能不谋划一二?”李冲还是不话。郑羲接着:“昔日,崔司徒受太武重用,欲大兴文教,辨明流品族姓,以夏变夷,却触怒朝廷,本族姻亲都遭到灭族之祸,此事我等至今不敢或忘。”“崔司徒所为,也正是我等梦寐之事。奈何当时时机不到,崔司徒又因年老而操之过急。但这件事,我们也从来没忘过,只是几十年来,却无第二个崔司徒。我们蛰伏至今,真是要等待时机。”“今日大魏历数近百,平城上下,深慕华风,便皇室之中,能博通经典者就有数十人。可以时机已经到了。”“比起崔司徒的机遇,我们要好的多,太武虽然重用司徒,却对汉俗有猜疑敌视之心,所用也只用崔司徒经国之才,一旦发现司徒想要昌大华典,既行诛除。不能得到君王的支持,也是崔司徒遭到杀戮的一大原因。当今皇帝通晓经学儒典,心慕华风,那些掌军将门也非复太武之时,可以时已到。”“今年宫中风传,陛下苦于平城荒僻苦寒之地,不能做大国之都,此事真假如何?”“此事中外皆知。自然不假。”这事李冲也不用隐瞒什么。“平城地处边塞,难取华风,如果真能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正可得地利。”郑羲道“亲家公既然了时,地利,想来也有人和,请祥。”李冲不在沉默。“这人和,就应在愿意以夏变夷之人,有你,有我,也有陛下,更有二皇子。亲家公想必知道,皇长子非常厌烦汉学之道,陛下也因此苦恼多时。”郑羲完盯着李冲的双眼。李冲明白了郑羲的意思,郑羲是想拥立亲汉的二皇子,谋取恢复汉道。李冲低头沉思,郑羲前面时,人和之不是没道理的,而是恰中世事,移风易俗之机已经成熟。他也是个有理想的人,也想做番大功业,而功业大者,莫过于移风易俗,变夷为夏。只是朝廷现在地处平城,仰赖边军重将,实非文治之地,如果不能离开平城,文治之事千般艰难。而皇帝虽然数次提起迁都之事,但是也有不少人风闻进谏不可迁都。而且迁都之事事关国运,岂能草率,就算真要迁,也是要数年之功不可。这时间可不短,其间有何意外谁也不能预料,至于拥立二皇子之事,更加复杂,皇帝恐怕碍于太后不能接受。想了一会儿,李冲道:“移风易俗,迁都中夏,都是陛下才能决断的大事,李冲为人臣,哪里是我能干预的。亲家公莫要再了。”郑羲听罢笑了起来,他知道,李冲虽然拒绝了他的提议,但是明显把这话听进去了,至少前面的他听进去了,他起二皇子,也是出于真心,他确实有出于对皇长子反对汉学的顾虑,但也知道现在不是提这种事的时候,也没有指望李冲真会采纳。两人又谈了一盏茶的功夫,才离开左室,郑羲亲自送李冲出了斋房。看着李冲走远了,郑羲才转身进了斋房,吩咐郑懿道:“大郎,去于瑛娘知道,二皇子既然有信,她也当作出回复,不要失了礼数,让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