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野望——桓温传 > 第四十四章, 殷浩再伐
    兰亭集会过后一个多月,前凉张重华帅兵南下,讨伐前秦苻氏,并且向建康上奏,请求东晋发动北伐,南北夹击,共同消灭前秦。

    除了张重华咄咄逼人的攻势之外,前秦将军苻飞在进攻仇池氐王杨初时也受到了挫折,前秦皇帝苻健不得已下令抽调大军西上,防备可能来自秦州方面的打击。于是,前秦丞相苻雄、平昌王苻菁二人率领四万精锐步骑兵驻屯于陇东。

    这时,殷浩安排在汉中的谍报网又传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苻健遇刺身亡,请朝廷迅速出兵,协助三秦豪杰收复关中。

    原来,在永和九年的(公元353年)七月,因为看到苻雄将前秦的所有精兵都拉到了陇东,司空张遇与黄门侍郎刘晃决定趁夜由刘晃打开宫门,发动政变。日期定下来之后,不巧的是,就在当天,苻健临时要派遣刘晃去外地办事,刘晃无论如何都推辞不掉,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遵旨出城办事,但是已经无法通知张遇了。到了晚上,张遇率兵抵达皇宫,而宫门却是紧闭是,因此,政变的阴谋就暴露出来了,张遇也很快被抓获斩首。张遇在发动政变前,事先是联络了各地的豪杰一起起事的,因为对长安城内所发生的事情毫不知情,三秦的豪杰还是按照原先的计划纷纷起事,一时之间,在长安周边地区,各路起兵的豪杰总计有数万人之多,都向东晋中军将军殷浩和征西大将军桓温派出使者,请求发兵救援。

    殷浩所处心积虑的策划似乎已经等来了开花结果。殷浩自从去年九月就率军进屯泗口,宣布展开第二次北伐。在这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他并没有白白地闲着,他一方面企图劝诱前秦帝国的高层雷弱儿、梁安诛杀苻健,并承诺将关中地区的最高统治权交给二人,二人假装同意,并向苻健转达了这个重大情况。在苻健的指示下,他们迅速对殷浩做出回应——苻健已死,请速出兵,我等将为内应。殷浩闻讯大喜,致信司马昱,请求进讨前秦。老成持重的王彪之隐隐约约地觉得这里面有问题,请司马昱阻止殷浩的北伐行动,但是见猎心喜的司马昱完全听不进去。

    张遇事变之后,苻健征召四方兵马回师长安,丞相苻雄、平昌王苻菁分军一半,带领两万部队返回了长安,而驻守洛阳的苻健侄儿、辅国将军苻黄眉也率军火速弃洛阳西上。苻黄眉离开洛阳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殷浩那里,殷浩据此断定梁安和雷弱儿的政变已经成功。于是,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十月,殷浩自寿春率兵七万实施第二次北伐,他以姚襄为先锋,打算趁虚占领洛阳,以修复西晋皇帝的陵墓。然而,此时的姚襄却已经做好了偷袭殷浩大军的准备。

    自从诫桥惨败之后,谢尚和姚襄所部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谢尚短期内将豫州留后事宜全部交给了一见如故的好基友姚襄处理,并将姚襄安置在历阳(安徽省和县)。姚襄托身于东晋,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他真正的打算是割据一方,以创立自己的基业。于是,姚襄趁机在淮河两岸广为屯田,训练将士,并没有再次北伐的意思。

    由于姚襄所统领的羌族部众十分强悍,深为殷浩所忌惮,姚襄当初送来做人质的五个弟弟都被殷浩软禁了。然后殷浩又想出了一个高招——派刺客去刺杀姚襄。但是姚襄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个人魅力奇高,他弟弟姚苌评价他“统率大众,履险若夷,上下咸允,人尽死力”,不但大帅哥谢尚成为了他的粉丝,就连刺客见了姚襄,都放弃了刺杀行动,转而把实情告诉他。

    殷浩见刺杀不成,又想出了一个高招——他让降将魏璟攻击姚襄。冉魏兖州刺史、降将魏统死后,其弟魏憬代领原有部众。结果魏璟反被姚襄所杀,还兼并了魏憬的部众。

    殷浩这时候又心生一计,他任命龙骧将军刘启驻守谯城(安徽省亳州市),而任命姚襄为梁国内史,将其部众迁往更北面的梁国蠡台(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继而,魏氏子弟多次往来蠡台与寿春之间,对此现象,姚襄变得更加猜忌了。不久之后,姚襄的部众有想要投奔殷浩的,姚襄就诛杀了这些人,为此殷浩又多了一个心结。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十月,殷浩认为北伐时机成熟,开始北伐。殷浩还是一贯的鸡贼——他让姚襄充当开路前锋。殷浩一方面确实需要借助姚襄的兵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坐山观虎斗,让他和前秦军队在前面火拼,然后他自己在后面伺机而动,最后一举吞并这两大劲敌。

    北伐的这一年,殷浩已经五十岁,姚襄才二十二岁,可是说到权谋算计,姚襄的修为却远在殷浩之上,他接到殷浩的指示后不动声色地表示愿意听从调遣,并当即率众往北进发。他估计殷浩大军即将到来之际,在殷浩的必经之路设下了埋伏,却派人对殷浩传话说自己的部众在夜间溃散了,请求大军迅速赶上接应。

    殷浩在得到姚襄的报告之后,不虞有诈,还命令部队全速前进,当部队行进到山桑(安徽省蒙城县北)的时候,遭到了姚襄伏兵的突然袭击。毫无思想准备的殷浩大军被突如其来的打击打得晕头转向,全军惨遭大败,士兵们丢下兵器辎重,狼狈逃往谯城(安徽省亳州市)。在山桑偷袭战中,姚襄共俘虏斩杀晋军一万多人,将殷浩所部的兵器甲仗悉数接收,然后,他命令哥哥姚益驻守在山桑,而他自己却率众南下,去抄殷浩的后路,还一直推进到殷浩的根据地寿春。

    当姚襄的羌族和丁零部众距离殷浩防线十里外结营的时候,殷浩命令长史江卣率军反击,江卣推进到姚襄大营附近,对诸将说:“如今并非我们的兵士不够精锐,但无奈人数太少,而敌人的营栅又很坚固,我将设计击破他。”于是,他让人找来几百只鸡,用长绳连在一起,将鸡脚绑上火种,然后投入姚襄的军营,于是,数百只火鸡飞向姚襄军营,顿时营中大火燃起,江卣趁着姚襄营中大乱,马上率军进攻,姚襄因而小败。

    山桑败后,殷浩在谯城稍事休整,于十一月再次派遣刘启、王彬之(曾参与兰亭集会)两将进攻山桑,姚襄从寿春北上迎击,刘启、王彬之再度失败,二人均战死。

    真正的主就连碰也没有碰到,殷浩的第二次北伐就这样惨淡地收场了,这令到前秦的皇上苻健很郁闷:“已经说好要来的,咋就不来了呢?已经设好的陷阱让谁来钻呢?俺又白等一回了!”

    在漆黑的长夜里,殷浩脸色仓白,万念俱灰,欲哭无泪,他曾经在人们的心目中成功地被塑造成为当代的诸葛亮的伟岸形象,但经过这两次北伐后,这个高大的形象已经被粉碎得四分五裂,于今之后他恐怕只能无可奈何地退出这个被人硬是拽上来的政治舞台了。恨苍天,恨姚襄,恨桓温,还是恨自己?

    这时,正在会稽的曾经试图促成将相和的王羲之想到了些什么呢?而远在荆州的桓温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此后,姚襄率军渡过淮河,进屯芍陂(寿春南)。不久,他又东进至盱眙(江苏省盱眙县),在那里招徕抢掠北方流民,部众达到七万余人,他在周边地区自行委派郡县官吏,开垦农田,鼓励农业生产,并向建康派出使节,在告殷浩的状的同时,也作了一番的自我检讨。

    由于姚襄与谢尚的特殊关系,司马昱任命谢尚为都督江西(安徽省全椒县以西)、淮南(淮河以南)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守历阳(安徽省和县),以防备姚襄南下。

    与姚襄的告状信几乎同时送到会稽王司马昱手中的,是桓温弹劾殷浩的上书。桓温写到:

    “案中军将军浩过蒙朝恩,叨窃非据,宠灵超卓,再司京辇,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职次,而侵官离局,高下在心。前司徒臣谟执义履素,位居台辅,师傅先帝,朝之元老,年登七十,以礼请退,虽临轩固辞,不顺恩旨,适足以明逊让之风,弘优贤之礼。而浩虚生狡说,疑误朝听,狱之有司,将致大辟。自羯胡夭亡,群凶殄灭,而百姓涂炭,企迟拯接。浩受专征之重,无雪耻之志,坐自封植,妄生风尘,遂使寇仇稽诛,奸逆并起,华夏鼎沸,黎元殄悴。浩惧罪将及,不容于朝,外声进讨,内求苟免。出次寿阳,顿甲弥年,倾天府之资,竭五州之力,收合无赖,以自强卫,爵命无章,猜害罔顾。故范丰之属反叛于芍陂,奇德、龙会作变于肘腋。羌帅姚襄率众归化,遣其母弟入质京邑,浩不能抚而用之,阴图杀害,再遣剌客,为襄所觉。襄遂惶惧,用致逆命。生长乱阶,自浩始也。复不能以时扫灭,纵放小竖,鼓行毒害,身狼狈于山桑,军破碎于梁国,舟车焚烧,辎重覆没。三军积实,反以资寇,精甲利器,更为贼用。神怒人怨,众之所弃,倾危之忧,将及社稷。臣所以忘寝屏营,启处无地。夫率正显义,所以致训,明罚敕法,所以齐众,伏愿陛下上追唐尧放命之刑下鉴《春秋》无君之典。若圣上含弘,末忍诛殛,且宜遐弃,摈之荒裔。虽未足以塞山海之责,粗可以宣诫于将来矣。”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

    “中军将军殷浩深受朝廷恩典,身居要职,朝廷对他宠信不疑,两次让他参与朝政,而他却不能恪守职分,擅自离任或超越他人职守,随心所欲。前司徒蔡谟,为人纯朴,坚持正义,位居台辅,为先帝之师、朝廷之元老,年至七十高龄,以礼请求隐退,即使天子临轩征召仍执意辞官,虽然不合朝廷旨意,但正足以显明谦让之风,弘扬优贤之礼。而殷浩无中生有,狡说诡辩,扰乱朝廷视听,致使蔡公险遭杀害。自羯胡衰亡以来,中原大地,群凶残杀不休,百姓涂炭,人人企盼官军去拯救他们。殷浩受命北伐,却无报仇雪耻之志,树立朋党,制造事端,终使仇敌大肆杀戮,奸逆蜂涌而起,华夏大地纷扰动乱,百姓困苦不堪。殷浩惧怕朝廷怪罪,为求恕罪,声张进讨敌寇。驻兵寿阳,却长期按兵不动,竭尽国库的资财、五州的人力,纠合无赖之徒,以求自强,封赏常无定规,猜疑陷害无所顾忌。所以范丰之流反叛于芍陂,奇德、龙会作乱于身旁。羌帅姚襄率部归顺朝廷,将母弟送入京城做人质,殷浩不但不予以安抚,使之为朝廷效忠,反而设计陷害,两次派刺客行刺姚襄,被姚襄发觉。姚襄迫于无奈背叛朝廷。祸乱丛生,自殷浩开始。又不能乘势扫荡敌寇,放纵无能小人,施行残害奸计,致使朝廷大军惨败于梁国,自身狼狈于山桑,舟车焚烧,辎重丢弃一空,三军粮草,反而资助了敌寇,精甲利器,更是武装了盗贼。天怒人怨,成为大众所唾弃的对象,所带来的灾祸,将危及国家社稷,这正是臣之所以起居失措、惶恐不安的缘故。只有主持正义,才能训导人民,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众心同一。臣恭请陛下上追唐尧时代放逐的法典,下鉴春秋时代目中无君的事例。倘若陛下宽宏大量,不忍心诛杀殷浩,也应将他放逐到边远荒芜之地。这样做虽抵消不了殷浩弥天的罪责,但也可以使后人引以为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