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抗战尖兵 > 第七十二章 北海北之三
      月台上西野的步枪手们携带着民19式步枪,郭汝桂知道这种步枪是莫辛纳甘步枪的改款,来源嘛,很传奇,是从苏联的死对头芬兰那里引进的,而且不是芬兰国防军,是芬兰国民卫队的莫辛纳甘m28-30步枪。话说步枪这玩意儿是陆军最基本的装备,从大清国引入洋枪队开始,中国陆军就挣扎在步枪选用的坎坷道路上不能自拔。其实外行才谈枪,内行都研究子弹。

      民国以来各地配备的主流子弹是德国7.92x57子弹,7.92x57mm步枪弹由德国"步枪测试委员会"(g.p.k.gewehrprufungs-kommission)设计,最早应用于委员会m1888型步枪,后被*步枪采用(7.92mm步枪弹也因此扬名).最初应用于m1888步枪时称为m/887.92x57mmi(i是德语infanterie"步兵"的缩写).这款委员会步枪就是张之洞大人引进的俗称汉阳造。这款步枪是德国陆军当时对毛瑟公司闹意见,成立了个专门委员会设计的,事实证明专家在各国都是眼高手低的代名词,委员会步枪下发部队后恶评如潮,德国陆军不得不重新选型,最后还是回归了毛瑟步枪的道路。这就造成了委员会步枪的大量库存。于是走投无路的德国商人就跑到中国,忽悠汉阳兵工厂说这是最新的毛瑟设计产品,孤陋寡闻的大清人就真相信了。由于汉阳兵工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后来国内各地军队除了财大气粗的去买国外武器,十之八九都采购了汉阳造。真实历史上,中国军队在抗战中主要靠的就是这款十九世纪末被德国陆军否定了的短命步枪。

      外购的步枪主要有日本的三八步枪、德国毛瑟及其各国授权产品、沙俄及苏联流入的莫辛纳甘等。最典型的几位大佬,常凯申的中央军以毛瑟为主,阎锡山以仿造6.5毫米的三八式步枪为主,西北的刘越石以仿造芬兰m1928/30莫辛纳甘为主。

      在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为原型进行仿制。兼用为步骑枪,使用7.92x57mm尖弹,作为国民政府军队的制式步枪。该枪在德国尚只有小量生产,是当时最新型的步枪。1934年时中国国民政府财政部向德国毛瑟厂*了一万支德国标准型步枪装备武装税警总团(著名的新编第三十八师的前身),兵工署技术司,借机请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向该厂索取该枪的全套图纸,并附料表、检验样板、对板图一副。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十一厂)在1935年7月开始最早生产,从1935年初就开始小量试产,因造于民国二十四年原定名称为“二四式”。亦称1924年式短式毛瑟枪。节套上的印记模仿毛瑟的横幡商标(banner),打上“二四式”。因此,有不到二千把的此型步枪,有印着二四式的枪匣。常凯申本人对这款步枪是蛮关心的,他也提出了不少意见,为表示对其尊重,由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呈请批准,1935年8月,国民政府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

      西野则早在民国19年就从芬兰引进了m1928型莫辛纳甘步枪。话说芬兰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一直是沙俄的一个省。趁着沙俄灭亡,芬兰宣布独立,那么在芬兰国内有两个武装组织,一个是国防军也就是正规军,另一个是公民卫队,类似美国的国民警备队。这两个武装力量各有各的装备体系,有点儿像日本的陆海军,说到步枪,芬兰有大量原来沙俄的莫辛纳甘步枪及其零配件,自然要好好利用起来,而且海量的7.62x54r弹药也不能浪费,于是芬兰国防军和公民卫队就各自在俄式莫辛纳甘基础上重新做了开发和设计,芬兰国防军的版本是m1927,公民卫队的版本是m1928,后来又对瞄准器和扳机等作了修改微调,所以总称为m1928/30莫辛纳甘步枪。

      西野的前身是国民革命军西北纵队,建军时曾经从苏联进口了六个步兵师的装备,自然了,步枪是莫辛纳甘m91的龙骑兵款,那时候苏联的莫辛纳甘现代化升级项目还刚开始,没有定型新枪。苏联版莫辛纳甘的问题是它是被设计来进行俄军最擅长的白刃战的。对于一心准备抗战的刘越石而言,这货是有些问题的。问题是这枪设计得太长了,这个问题要从原始设计的时期讲起。

      在1886年法国采用8mm口径m1886勒贝尔步枪后(这是第一种采用无烟*的小口径枪弹的军用武器),此举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一场使用无烟*小口径枪弹(相对之前的弹药)的轻武器军备变革,在1887年至1889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军队都采用了类似的武器,俄国政府也决定采用一种类似的新型连发步枪,代替现役的伯丹步枪(类似于英国马蒂尼-享利步枪的*枪弹单发后装枪)。为此俄罗斯政府组织了一个委员会,从现有的毛瑟、勒贝尔、李-梅特福、曼利夏、施密特-鲁宾和克拉格-约根森等设计中进行选择。莫辛也接受委托设计了一种5发单排弹仓的7.62mm口径步枪参与招标。根据古老的俄罗斯度量衡称为3线口径【注:liniya,英文为line,旧俄罗斯度量衡,1线等于0.1英寸或2.54mm,因此,3线等于7.62mm或0.3英寸】。而比利时武器设计师李昂纳甘则向俄罗斯军队提交了一种3.5线口径(8.89mm)步枪和500发枪弹进行测试。所有参与投标的武器都在1890年至1891年间由俄罗斯军队进行测试,俄罗斯军队偏爱纳甘的设计。原本对纳甘的设计有利,但出于俄罗斯国家尊严的考虑,政府对莫辛的步枪很感兴趣。由于政府和军队的意见分歧,互不相让,最后委员会用了折衷的方法:把这两种设计合并在一种步枪上,结果是把纳甘兄弟设计的供弹系统装在莫辛设计的步枪上,因此这种步枪系统被称为莫辛-纳干步枪。而参与竞争的双方都获得补偿:纳甘兄弟得到酬金(后来纳甘兄弟设计的m1895手枪也被俄罗斯军队采用),而莫辛则晋升成上校并被任命为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的主管,继续改进和生产这种步枪。

      那个年代的各国步枪都讲究长,步兵习惯以散兵线接敌,然后白刃格斗,谁枪长谁先刺到对方,即使是在长步枪流行的年代,莫辛纳甘也是长得突出的:步兵版有1318毫米长,相比之下同时代的英国李氏步枪才长1257毫米,而后来闻名天下的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则才1130毫米。该枪的另一特点是使用四棱刺刀,1891、1891/10和1891/30式均为可卸套筒式,使用前通过套筒联接在枪口上。这种刺刀虽然功能单一,但穿刺力很强,杀伤效果好,加上1891式超过1300mm的全枪长,使得该枪在白刃战中一点不输于以拼刺见长的日本三八式步枪(虽然后者长度更为变态)。不过,在三十年代抗战这样的战场环境下,莫辛纳甘的长度就显得太长了,中日对抗,都要在工事上做文章,战士们拿着特长的步枪在工事、战壕中出入不便,更糟糕的是西野步兵苦练爆破技术,爆破的时候太长的步枪真没法儿带啊。

      最要命的是:俄国产的莫辛纳甘到了中国人手上要重新校枪才能射击准确。该枪设计理念是带着枪刺射击,因为在十九世纪末,俄国人还受到线式战术时期排队枪毙战术的鬼魂拜访,双方在三十米距离上对射,紧接着白刃战,线式战术是不讲究挖战壕的,这不奇怪,欧洲自从十六世纪进入火器时代后就采用线式战术,俄罗斯最辉煌的战役也是与拿破仑用线式战术的对决。在滑膛枪年代,命中率是极低的,射速是极慢的,取胜的秘诀在于把敌人放到最近,用排枪扫倒,然后白刃冲锋。莫辛纳甘就是第一批采用无烟*,弹匣供弹,栓动,来复线膛枪,这将极大改变步兵战术,然而在1891年初始设计的时候,俄军可不知道未来战争什么样子,他们还是准备排队枪毙随后白刃冲锋,因此要带着刺刀射击,方便随后的冲锋。这货设计的是套筒刺刀,一旦套上去,如果你不熟悉没有几把子巧劲儿的话,半小时也弄不下来,弄不下来就对了,设计者就是想让你大部分时间上着刺刀用枪,出厂时候枪支的平衡与配重,也是考虑到上着刺刀用的,厂家为射击而做的校准也是上着刺刀作的,于是,不上刺刀的时候你得重新校枪,瞄具啥的都要调整,这对于一般士兵而言,实在是件蛋疼的事儿。西北野战军最重视土工作业,天天跟老鼠似的打洞做工事,出入战壕和掩蔽部,那么长一根四棱刺实在碍事儿,依托工事作战一般是不上枪刺的,那就都得重新校枪。

      俄版莫辛纳甘射击需要重新校枪,已经让人很不爽,而对于与日军对战的中国军人而言,莫辛纳甘的枪刺也给拼刺带来了麻烦。拼刺刀讲究要“一剌必中”,还要“一剌必杀”。一剌必杀,就要在剌刀上下工夫。莫辛纳甘使用锥式枪剌,以尖锐的十字形枪剌快速剌入人体。虽然容易拔出来,但是造成的创口只是一个洞,壮健一些的敌手,连挨两三剌还能返剌回来。要确保一剌必杀,就要把枪剌做成带刃的刀,利用刀刃在剌入与拔出两动作之间造成大量失血。所以日本的三十年式铳剑是单刃剌刀,在剌入拔出时,刀刃顺势大面积破坏人体组织与血管,造成大失血,使对手迅速腿软。如果中国军人用俄国莫辛纳甘原配的四棱刺对抗日军,会吃大亏的。

      西北野战军步兵平时苦练的五大技能: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爆破,基本上都会受到俄版的莫辛纳甘特点影响而不能充分发挥,因此西野在选定制式步枪的时候,把眼光投向了芬兰版莫辛纳甘。

      刘越石在前世就久闻芬兰版莫辛纳甘的大名。在二十一世纪的一次测试中,所有二战前后各国的步枪都出厂表演,最后射击精度最高的锦标被芬兰莫辛纳甘夺走。这场迟到了七十年的竞赛充分说明了芬兰莫辛纳甘步枪是一款设计优秀、可靠耐用、射击精确的武器。在另一个真实历史时空里,正是西北野战军引入的莫辛纳甘m28在苏芬战争中被芬兰狙击手使用,屡建奇功,就在这次战争中,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狙击手:西蒙海耶。他是猎鹿人,森林里的滑雪农民芬兰卫国战争中的英雄狙击艺术的缔造者10个月内,狙死505人外加705名未经证实的。1939年到1940年冬,芬兰可谓是苏联红军的噩梦,脚蹬滑雪板,身披白风衣的芬兰狙击手在大雪封锁了一切道路之时,却可以悄无声息地来去自如。而在雪和泥泞中挣扎前进的苏联红军则成了这些人的活靶子。芬兰三五个狙击手经常可以把小股纵队行军的苏联车队全部消灭,而自身毫无伤亡。最恐怖的情形出现在野外宿营的夜晚,曾有红军在围着篝火取暖时,被躲在黑暗中的芬兰狙击手挨个瞄准射击。而受冻挨饿的红军战士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对能活到天亮根本就绝望了。西蒙海耶当时被分在芬兰第34步兵团,使用的枪是芬兰版mosin-nagant步枪(m28)。

      西蒙海耶喜欢把射击距离定在700米内,从不使用瞄准器,因为在极端寒冷情况下,镜片会结霜。西蒙海耶是专业猎人出身,对于山林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身穿跟雪一样白的白色伪装服,滑着雪橇在大雪封路的荒郊野外来去自如。而在一片雪白的环境下,穿着笨笨的棕褐色制服、在雪地中辛苦跋涉的苏联红军士兵则是最明显不过的目标了。

      即使趴在雪地上,苏军也逃不过西蒙海耶迅速而准确的射击。只要脑袋一探出地面,用不了30秒,就可能永远离开那战火纷飞的人世。有的胆小鬼士兵不敢抬头,趴在地面上,只顾低着头扫射,结果屁股上就被打出个对穿的窟窿。

      使用芬兰版莫辛纳甘m28的芬兰狙击手们有着非常卓著的战果。优秀的步枪让百发百中狙击手们达到百发百中的神奇境界。据统计,二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要2.5万发子弹。越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20万发子弹,然而冬战中的一名狙击手却平均只需1.3发。这是一个多么悬殊的数字对比!

      虽然在1929年这个世界上没人能预知1939年的这场战争,但是刘越石知道m28是未来白死神的御用武器,他一定要让中国抗战士兵手握最优秀的步枪来保家卫国,杀敌制胜。1930年,在瑞典博福斯公司协助下,西北军事代表团在采购博福斯山炮的同时,拜访了芬兰公民卫队高层人员。他们发现自己来的真是时候,芬兰公民卫队已经下单量产m28步枪了,订单分三期,第一期的一万支步枪于1928年8月到货,第二期的一万支步枪于1929年6月到货,可是第三期的一万支步枪却迟迟不发货,原因很简单,公民卫队的资金不到位。芬兰毕竟是个小国,武装力量还要分成国防军和公民卫队两部分,各搞各的步枪,这就分流了资金,公民卫队第三期的资金迟迟不到位,可愁死当家人了。当西北军事代表团提出要购买制造图纸和生产许可证的时候,双方一拍即合。合同在1930年上半年就愉快地签署了,西北边防军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优秀步枪,命名为民十九式步骑枪,酒泉兵工厂在下半年就开始试生产了;芬兰公民卫队则被从天而降的钱袋子砸昏了头,他们的第三批步枪终于在1930年6月收到了。他们不仅答应提供图纸和生产许可,还同意提供后续的升级更新服务,这很重要,因为从1933年开始,公民卫队就对m28进行了改良,结果就是更优秀的m/28-30型步枪,根据合同,芬兰人在1933年向酒泉兵工厂提供了步枪的升级工具套装及相关图纸文档,西北边防军把升级后的步枪称为民19改型步枪,并把原来的民19步枪都升级了。

      民19改步枪与苏联红军使用的123.2厘米长的m1891龙骑兵型相比,主要是枪的长度短了。以下是主要参数:

      重量--4.1kg

      总长--118.7

      枪管长度--68.6

      刺刀也改了,采用了类似日本三十年式铳剑的单刃刺刀,这与中国陆军从日本学来的

      刺枪术做到了完美匹配。芬兰人设计的m/28-30型刺刀(西北称民19型刺刀)也是长剑形状,这货的刀伤不是一个洞。如果力道足够,一刀剌下去,拔出来就是肚破肠流的大失血。民19刺刀只在背对枪口的一边开刃,以免大量血液涌入枪管,擦枪不易。

      民19步枪装备西北边防军后,获得了官兵一致喜爱,他们还创作了歌曲来表达这种喜爱:

      我檫好民19枪,

      我子弹上了膛;

      我挎上了弹匣袋呀,

      心眼里直发痒。

      我戴上了*,

      给敌人的好干粮;

      我刺刀拔出了鞘呀,

      刀刃闪闪亮!

      别看他武器好,

      生铁碰上了钢!

      我撩倒一个俘虏一个,

      撩倒一个俘虏一个,

      缴获它一挺机关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