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抗战尖兵 > 第二章编制之争
      在这个时空,当我向苏方提出调个熟悉参谋业务的顾问来的时候,我就第一个想到了他,这位未来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大放异彩的元帅。36年的苏军方面翻查了几天档案才找到这家伙,因为,他官运实在是不佳,他的同学朱可夫都是将军了,他才是个中校,去年刚从总参特别培训班毕业,苏联红军因为准备重开总参军事学院所以要让他留校做教员。在我的坚决要求下,苏方决定派他来中国,可能是为了不要显得太低端吧,突击提拔他成了上校。不过,他从去年一到岗,就表现出了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出色的业务水准。从各战略方向作战计划的制定到紧急动员方案的修改,从部队编制装备的更新到战时后勤保证的细节,他都做了大量工作,这一点,就是才高气傲的许谨生也没啥话说。不过,这不妨碍许谨生现在和他抬杠。

      巴格拉米扬用那略带亚美尼亚口音的俄语继续说道:有关新的野战军师编制的问题,我们讨论的时间太长了,今天必须有个结论出来,所以我们才特意请总司令阁下来下决心。我把顾问团的看法总结一下:西北边防军目前有六个南京政府承认的正规常备陆军师,分为十一军和十七军两个军部,这部分部队由南京国民政府关饷;加上六个西北边区自己关饷的武警师,总共十二个步兵师,都将作为甲种野战师编制,编为两个个军和两个武警纵队。

      编制的原则,实行苏联红军的三三制,即每个步兵军(或武警纵队)有三个步兵师,每个步兵师有三个步兵团,向下以此类推。

      每个军(纵队)编有一个野战重炮团,装备有共二十四门155毫米榴弹炮;一个高射炮兵营配备8门75毫米高射炮和12门40毫米高射炮。军下属的三个步兵师,每个师有一个十二门七十五毫米山炮营,一个24门20毫米高射炮营,一个骑兵侦搜连,一个工兵营,一个辎重营,一个卫生队,一个通讯连。

      每个步兵团有一个六门的120毫米迫击炮连。以上编制,基本和1931版步兵师编制一样,大家均无异议。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对面的许谨生,许点了点头。

      巴格拉米扬继续说道:“下属的步兵营每营有六挺重机枪组成的机枪连,战时加强到步兵连,每步兵连两挺。另外有一个10门迫击炮组成的迫击炮连,其中有4门82迫击炮,是营火力支援,这也没有异议。问题在于顾问团主张,六门60毫米迫击炮战时加强到各步兵连。而许参谋长认为,除了这六门60迫击炮以外,应该再给每个步兵排加配三个掷弹筒。对此,顾问团是坚决反对的。一掷弹筒准确性成问题,使用的士兵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我们如果要给每个排配三门掷弹筒,就要为每个掷弹筒训练二个射手,每个连是十八个射手,一个步兵师二十七个步兵连队需要培训五百多个射手。二掷弹筒射程近,有二百米不错了,这在敌人机枪射程内早把你突突了,连加强的60毫米迫击炮有1500米射程,足够覆盖掷弹筒射程。三掷弹筒杀伤力小,其实就是手榴弹水平,杀伤力太弱,如果敌人的工事有个顶盖,你根本无法杀伤他。四一旦装备,由于数量特别巨大,每个步兵师要装备236门,加上增加了掷弹筒专用榴弹,兵工生产压力很大,而且每门随队十六发榴弹,每弹重800克左右。步兵分队携带起来重量不轻。所以,不现实的。汇报完毕。”

      我点了点头,问道:‘关于最后一点,单兵负重你们有结论了?说说步枪手行军负重多少。’

      巴格拉米扬说:‘是。报告司令员,单兵负重包括步枪四点三公斤,步枪弹两个基数八十发二点四公斤,手榴弹四枚三公斤,钢盔一点五公斤,工兵锹零点八五公斤,冬季大衣一件1.5公斤,军毯一条二点五公斤,帐篷组件兼雨衣一件一公斤,饮水一公斤,背包自身1.47公斤,衬衣衬裤1套袜子2双1.75公斤,口粮2日分1.8公斤,军靴两双(一双备用)1.6公斤。加上防毒面具、救生包、外衣裤皮带等附件四公斤。合计约28.67公斤。按苏联红军条例,轻装负荷为:夏季18.9kg冬季23.2kg寒区25.4kg

      全装负荷为:24.9kg26.2kg28.4kg。很明显以西北边防军现有士兵的体格,却负担比苏联红军寒区全装负荷还重的单兵装备,这已经很不合理,更别提许副参谋长还想给他们再加担子。’

      看着巴格拉米扬熟极自流信口而出的一系列数据和他气鼓鼓的样子,我笑了笑说:‘伊万赫里斯托福罗维奇同志请坐。单兵负重确实够有些重了,而且连队里一些士兵还要帮加强的60迫击炮背炮弹,如果装备掷弹筒的话,只能指望正副射手自己携带榴弹。’

      我于是转向许谨生问道:‘谨生,你们参谋局是什么考虑?’

      许谨生起立,他的军姿还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就是整个学生区队里最好的,现在经过十年磨练,还是那么挺拔。我挥了挥手示意他坐下说,他坐下后,慢条斯理地说道:‘我们西北边防军的野战部队编制,从民国20年版起,就是以日军为假想敌的。这些年来,参谋局四处(军事情报处,就是后来在国外名声很响的mi4)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日本陆军的编制和战术方面的大量信息,我们觉得应该在新的编制表里,针对日军的编制和战术特点来做修正,请司令官阁下允许我用图表来解释下。’

      他说着,又站了起来,拿起桌子上的教鞭,一个参谋立刻把一幅日军师团编制表和西北边防军步兵军编制表并排挂在了会议桌后面的黑板上。

      许谨生解释道:‘日军常设师团是方块师编制,二个旅四个联队。每个师团战时可以扩充到二万四五千人左右。这和我们的师差距很大,我们的师是黄埔建军以来,就实行了苏联红军式的一师三个团的三角师编制。每个师满员才一万二千人左右。

      日军师团以下的建制是以步兵联队/大队为骨干的,以步兵联队为基本模块,战时可以搭建成三角师团或者混成旅团。

      但是我不认为日军以后会改变它在步兵联队和大队这个级别的建制,因为这个建制是和日本陆军的基本战术密切联系的。除非它采取一套全新的打法,否则,它必须坚持目前的这个编制。

      每个步兵联队含三个步兵大队,每个步兵大队四个中队。步兵联队有包括4门山炮、4门37战防炮的一个步兵炮中队。

      大队是四个中队编制,而且每个中队人数充实达到170--194人。每个步兵大队有二门九二步兵炮,每个中队由两挺重机枪提供持续火力支持,每个中队有三个步兵小队,小队级别配备两到三挺轻机枪和两到三门掷弹筒。

      列举这些数字可能很枯燥,但是从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在上海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围剿东北义勇军历次战斗来看,日军步兵的进攻战术和这些兵器配备是密切结合好的:

      日军连排级别的进攻都是由五百米距离发起,我们拿一个小队为例子说一下。步兵小队以散兵组形式战斗。‘说到这里,他看着我笑了:‘就像十年前司令官在黄埔教给我们的,现在是散兵小组战斗的年代了,把散兵线忘掉吧。’

      我也笑了:‘谨生,你这算拍马屁吗?说正经事儿。’

      许谨生点了下头:‘是。日军小队一般分为两个机枪组、两个掷弹筒组和两个步兵组。他们会在攻击出发线集结分组,补充弹箹,明确攻击方向及可利用之地形地物,确定各组阶段性掩蔽点等战术要领.然后分组展开,待机枪组进入第一射击阵地后,各组即向第一个掩蔽点机动.到达第一点后,展开火力杀伤敌人,同时掩护机枪组机动.机枪组到位后,再压制敌人,同时掩护其它组向前机动.如此循环.全小队应于200米处略停,展开全队火力,清除已爆露的敌人火力点,及兵力密集的阵地.同时利用烟幕弹,曵光弹(夜间战斗)为日军直瞄重火力指引目标.请注意各位,在此时,日军的掷弹筒组会起到最大作用。我们知道,从北洋陆军起,在中国陆军连排火力体系里,重机枪就是支柱,据我所知,一战和内战期间,苏俄陆军里面也是这种情况吧?’许谨生询问着巴格拉米扬。后者略微点头。许谨生似乎对后者的赞同很享受:‘那么问题就来了,掷弹筒这货可以在二百米内准确消灭中国军队连队火力中坚重机枪,伊万同志刚才说的对,掷弹筒的榴弹威力小,可惜和日军交手的东北义勇军、十九路军甚至中央军的机枪掩体从来不做顶盖的。而日军掷弹筒都由老手操作,最多校正射两发,第三发肯定命中。

      另外别忘记大队配置的两门92步兵炮,那玩意儿可以消灭国军有顶盖的机枪掩体,近距离直射的步兵炮可以准确滴打中国军碉堡的外八字射击口。

      步兵应于100米左右转为全速冲击.这时候中国军队往往由于机枪被毁,失去了杀伤日军制止其冲入阵地白刃战的能力。我们曾经与东北军、十九路军等与日军有交手经验的中下层军官多次交流过,能否顶住日军的进攻,关键就在日军推进到200米的时候。

      当鬼子推进到200米左右时,其火力精度强均迟到顶峰,尤其是日军一个大队有至少三十六具掷弹筒,在这么近的距离,很容易干掉我们一个营配备的六挺重机枪。这就是在东北、华北和上海,一中队鬼子依托其配置的优势火力,屡屡击溃我营团级防御的一个主因!’

      我说:‘所以你建议我们也给每个排配掷弹筒,用掷弹筒和日军对射?’

      许继慎点头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最好的办法。’

      巴格拉米扬站了起来:‘司令员同志,我反对。西北边防军和东北军这些部队不一样,他们对日军的掷弹筒没办法,可我们有办法。我们现在每个连有六零迫击炮,而日军呢,他们的大队编制里缺少迫击炮。日军大队/联队五百米到一千五百米距离的压制火力全靠联队的四门山炮。对四个步兵大队的支持上,根本忙不过来。联队里的三七战防炮威力小弹道低,只适合抵近直射根本帮不上忙。日军大队只能冒着我们的炮火,把九二步兵炮推上来。我们可以用师编成内的山炮营十二门炮压制日军联队可怜巴巴的山炮连四门炮,而我们团营连的迫击炮分别是120、82、60口径的,120迫击炮的射程从五千米就开始发威了,82迫击炮从三千米开始就用迫击炮弹砸他们,1500米处又加入60迫击炮;他们根本无法像对付其它中国军队那么从容不迫地在五百米内发挥近程的火力。’

      我挥了挥手,让他们都坐下,扫视了下全场,他们二人各自手下都是一副期待的神情望着我。我缓缓地说:‘目前,不把掷弹筒编入甲种野战师步兵排。但是,在将来山地旅编制里,把掷弹筒加进去。你们的考虑都有正确的一面,可是你们都没有考虑到后勤和作战环境的因素,我军作战在平原和山地对于掷弹筒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山地作战会更需要掷弹筒。为什么呢?有两点:首先是弹药的后勤保证。八二迫击炮榴弹重三点二公斤吧?六零炮呢,一点三公斤吧?掷弹筒榴弹才0.8公斤重。伊万同志设想的用迫击炮砸敌人,那是得在炮弹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一个六零迫击炮组战场机动的时候三个人,随身就带六发炮弹,打完就转移。如果是平原,我方有预设阵地,补充弹药还好办。如果是山地呢?弹药一跟不上,我们不是要干瞪眼?而掷弹筒呢,一个携带袋子有十六发,两个射手自己就能带上二三十发。这基本够了。其次是山地战迫击炮是隔着山打的,角度大曲线高射程近,就不能像平原那样远距离有效消灭敌人的掷弹筒组,而敌人呢,反而可以利用山地崎岖地形和各种岩石树木等做掩护,光靠迫击炮拦阻射击,就容易被敌人活着进入掷弹筒有效射程内。’

      我看看两边的人,他们都服气地点了点头。我又表扬他们道:‘参谋局能针对日军战术来考虑编制,这就是正确的思路。中日必有一战,这天也许就在明天,你们想的很细致,现在就按这个编制定下来。根据这个编制,装备人员的补充计划、动员计划、运输方案、后勤计划、弹药配置、作战计划都要更新。苏军顾问团工作也很出色,谢谢伊万赫里斯托福罗维奇同志同志!’